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眶后无棘,体背绿色。鼓膜上方有由侧扁的鳞片组成的二平行脊。有肩褶;背鳞大小一致且大于腹鳞,背鳞尖端向后上方;环体中段一周有鳞45-75行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眼。尾长为头体长的三倍左右。
形态 全长雄蜥(84 + 279) mm,雌蜥(102 + 318) mm。背面铜绿色或绿色,具黄橙色或棕色斑,四肢肘、腕、膝、跟及尾基部有砖红色斑,尾背面浅棕色,眼周有深色辐射纹,肩褶浅黑色,腹面浅绿色。头长约为头宽的一倍半,吻较宽,吻长于眼眶直径;前额微凹;头背鳞片大小不一致,具棱或有节结,吻棱及上睫脊明显;鼓膜上方有由侧扁的鳞片形成的二行平行脊,下行较长始于眼后角,与鼓膜相距二或三枚鳞片,上唇鳞9-11,下唇鳞10-11枚。鼓膜直径大于眼眶直径的三分之一。躯干侧扁,背鳞大于腹鳞,棱尖向后上方,腹鳞明显具棱,末端尖出;环体中段一周有鳞55-57行。无喉囊,喉鳞远大于腹鳞;有肩褶,褶部被细鳞。四肢适中。雄蜥前肢长43mm,后肢长69mm,雌蜥前肢长50mm,后肢长72mm,第III、IV指几等长;第1V趾长于长III趾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眼或梢后。尾长为头体长的三倍左右,基部圆形,中段以后略侧扁,其上覆以大小约相等的棱鳞。
形态 全长雄蜥(84 + 279) mm,雌蜥(102 + 318) mm。背面铜绿色或绿色,具黄橙色或棕色斑,四肢肘、腕、膝、跟及尾基部有砖红色斑,尾背面浅棕色,眼周有深色辐射纹,肩褶浅黑色,腹面浅绿色。头长约为头宽的一倍半,吻较宽,吻长于眼眶直径;前额微凹;头背鳞片大小不一致,具棱或有节结,吻棱及上睫脊明显;鼓膜上方有由侧扁的鳞片形成的二行平行脊,下行较长始于眼后角,与鼓膜相距二或三枚鳞片,上唇鳞9-11,下唇鳞10-11枚。鼓膜直径大于眼眶直径的三分之一。躯干侧扁,背鳞大于腹鳞,棱尖向后上方,腹鳞明显具棱,末端尖出;环体中段一周有鳞55-57行。无喉囊,喉鳞远大于腹鳞;有肩褶,褶部被细鳞。四肢适中。雄蜥前肢长43mm,后肢长69mm,雌蜥前肢长50mm,后肢长72mm,第III、IV指几等长;第1V趾长于长III趾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眼或梢后。尾长为头体长的三倍左右,基部圆形,中段以后略侧扁,其上覆以大小约相等的棱鳞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杨大同等(1978: 48)记常活动于1400-1600m的热带密林或灌丛中。Smith (1935: 195)记8月25日捕获一对正在交配的成蜥。Wall发现在矮灌木或蕨类植物的叶间。Venning于8月11日在海拔1890m处发现12枚卵,这些卵在苔藓下分散而不规则,卵内胚胎已发育成熟。
垂直分布:1400-1890m。
垂直分布:1400-1890m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查看标本 云南:西双版纳1 ♂(CIB625281),陇川1 ♂ (KIZ 74 I 0008) 1♀(KIZ74II0037) 1幼(KIZ74 I 0041),共计2雄1雌1幼。